香港城市大学交换感想——山海相依
开云登陆入口2015级本科生刘千慧
香港,远和我设想的不同。原以为她是一片高度现代化的地区,每一寸土地都被精打细算地发挥出最大的用途,水泥森林该是她的全部。可没想到,离繁华地带走得 稍微远点,就是星罗棋布的山、海、岛。一周的辛劳工作后,上可劈林爬山、登高远眺,下可潜游入海、享沙滩阳光。Work hard, play hard. 香港这片宝地给人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可能,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海与山的独特品质,兼容并包、沉稳坚守。
香港的山与海
香港城市大学,几乎和西方的学校无异。全英的学习环境,各国老师都有可能带给你惊喜,有上了一学期才惊觉他是韩国人的老师,有哈萨克斯坦美丽的大姐姐,有 操着口音的香港本地老师,也有几乎垄断数学系的内地老师。共同上课的面孔,也是千差万别。从全球各地前来交换的学生仅我所见的就有来自美、加、德、法、台 湾等地的,全日制的学生也不乏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在香港,无法根据面孔辨认国籍。国际化,只是初到香港的人的感受,人 种混杂、语言交错,是长期生活在香港的居民最普通的日常。从这一点来讲,香港依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尝试了解中国的第一选择。
多样的面孔(照片里的同学共有五个不同的国籍,能找出来吗?)
港城大主教学楼入口
和内地大学相比,香港的大学的课业普遍上压力不是特别大。以城大为例,每学期学分最低12,最高18,大部分课都是3学分,所以最多也就上6门课。每周除 周末,基本还都有一天没有课。就算是这样,每当有香港的朋友得知我选了6门课时,他们还总会提醒我选满很辛苦。不过从本人亲身经历而言,全英授课,难度不 大,选满六门,足够应付。剩下的时间,就被学校的讲座、活动和外出游玩的计划填的满满当当。
有一句比较夸张的话,“北大的课可以不上,但讲座不能不听”,恐怕这在城大同样适用。每经过一次大学道张贴海报的地方,总能看到几个心仪的讲座,每天仔细 查看邮箱的一个目的也是为此。只要有心,可以聆听台湾前“行政部长”对台湾民主政治的回顾,可以学习哈佛物理教授教你如何翻转课堂,可以听剑桥学者讲 digital marketing,可以和几百人一起看到加拿大籍的环保先锋David Suzuki慷慨激昂,可以有幸参与和诺贝尔家族成员的对话,可以亲眼见证莫言先生的风采。丰富的活动不仅限于校园。有学生发展部带领初来乍到的学生游山 玩水,有音乐会的负责组织邀请学生担任志愿者,有动物研究团队开船和学生一起,深入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捕捉那美丽的生灵跃起的瞬间。平台千百重,步步可成 书,丰富的校园讲座和活动,让学习生活不再单调,异常饱满。
照片右下方白发苍苍的大卫铃木博士已经81岁高寿,仍然精神矍铄
中华白海豚跃起的瞬间
其实初来交换,我一开始是有些不太适应的。一个人上课、吃饭,离开校园因为不会说粤语,交流有些小尴尬,不过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朋友们。香港的舍 友带着我和她的朋友们打麻将、吃宵夜、唱卡拉OK。前来交换的内地生们也抱团取暖,一起在宿舍的common room里包汤圆、炸煎堆、打边炉、狼人杀。学校里负责帮助交换生的学长学姐们,也会隔三差五地带我们探索香港最真实、平民的一面。初来乍到的不安与陌 生,渐渐被相互陪伴的温暖所融化,很感谢我遇到了他们,这份友谊的光芒也将继续闪耀下去。
在港城大交换的内地生们
说来惭愧,在香港交换的这四个多月,学习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减少了很多。不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香港生活的这段经历,是任何学习所无法比拟的。我深刻 地感受到香港包容万物的神奇。你可以步入路边古典的教堂,面对十字架默念“耶稣是主”;也可以供奉古老的神明,大年初一挤在人潮中求一支签,听命运的预 言。对购物中心的奢侈品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可以去窄窄的庙街铺巷淘喜欢的小玩意儿。维多利亚港两岸高楼林立、惹人赞叹,深水埗的平民街区小吃琳琅满目,商 铺通宵达旦。年轻人忙于拼搏,尽力塞进早高峰的地铁,行走脚下生风。老年人安心享受,揣上报纸,早茶一吃就到中午。
夜晚香港铺肆一角
回顾过去,香港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变迁,不同思想文化在这片土地交叠荟萃。传统保留着强大的力量,现代、国际也是她的代名词。中西交融、往来无界、海纳百 川、沉稳坚守,是这片地区的特质,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特质。很感谢这次交换,让我如此真实地认识到这样的香港。
香港交换小记
开云登陆入口2015级本科生马佳萌
去香港交换对我来说就像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偶然打开dean,发现去港澳台交换的报名已经开放,前后思忖了不过十分钟,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准备各种材料,经过半个多月的等待,就这么拿到了去香港科技大学交换的机会,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涯。
第一次走进科大就被她的美丽所震撼,背山靠海,沿着一条玻璃长廊走下去,每一个角度都在给观者带来惊喜,加之灿烂的日光和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就对将要在这 里开始的生活充满期待。我在科大的舍友是物院同去交换的女同学,所以生活习惯和日常交流都很相合,经过半年的相处我们也已经成为了熟识的好友。如果大家有 机会去香港交换,也许还会分到外国或是港澳台的舍友,虽然沟通上可能会不太顺畅,但也是一个深入体验不同文化的好机会。科大的生活条件是不错的,基础设施 完善,超市可以基本满足日常需求,食堂对于刚到的同学来说会显得新鲜因而有吸引力,但是相信到学期末你也会想念农园和燕南。科大的交通却不是很便利,需要 坐小巴再转地铁,不过总体来说也不会花费太长时间。
信管的同学在科大对应的专业是商学院下面的Information System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课程会更侧重信息管理在商科方面的应用。一学期的课程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种教学方向使得他们更加关注最新的应用、业界动态,将眼光 重点放在欧美国家,也确实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老师是国际化的,香港本地、大陆、印度、欧美等地都有教授在科大任教,老师的多元化背景本身就会让我们看 到不同地区的人看问题的视角,一学期五六门课下来,也各有许多独特的体验。科大的课堂氛围非常好,这也与多元化的学生组成有关。科大一学期会有四百多个来 自世界各地的交换生,同为交换生的我们会有很多的机会与他们接触,在这里认识十几个国家的同学变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他们很多都会在课堂上积极的发言,也 许与一定的课堂表现分有关,但是从他们的发言中确实能够学得到许多新颖的观点,也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自己也跟着积极思考起来。商学院的课几乎每门都有小 组作业,这是一个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当然跨文化交流也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都说香港的大学注重学生活动,我倒觉得拥有“百团”的北大和科大比起来并不势弱,但是组织和活动的形式也确有不同。科大的社团活动成员参与度很高,若有活 动便是声势浩大,甚至大家一起呐喊助威,感觉每一个成员都享受其中。而且他们似乎很擅长“动手”,社团招新时大家都自己搭起了一人多高的模型,一时间仿佛 来到了什么动漫展会,社团的宣传板也是他们亲力亲为动手制成的,不失精致实用。而北大的社团活动胜在丰富多样,几乎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和 志同道合的伙伴,让大家的业余生活变得新鲜生动起来。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吃喝玩乐,个人觉得半年的时间去体验香港可能恰为适合。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却又有个性的地方,不论是吃还是玩,还是走街串巷地去寻找最本真 的港味,都值得大家用课余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去网红店、去迪士尼、去远足、去离岛、去尖沙咀铜锣湾购物、去Eason常打卡的面店,甚至在春假的时间去附 近的其他国家玩,这些都可以在周末和假期时间完成,并不会对学习有很大影响。重要的是,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相约而行,同时收获了宝贵的友谊,与 他们交谈增长自己的见闻,可以说是交换期间的一大乐趣了。
四个月的时间,回头望竟如此短暂,仿佛是按部就班的生活中一场不长不短的梦境。虽有不舍,但也已迫不及待回到想念的家乡和校园。若有机会,多去体验总是好的,这是我的主张和信念。最后不论在哪里,愿我们总能对当下饱含热情,用心体会每一段生活。
2017年7月